一、何謂基模?它有哪些種類?功能為何?
(一)何謂基模:
基模是一種認知結構,是個人基於過去經驗,而形成對某些人、事、物的知識,是存在於記憶中有組織的訊息。
(二)基模的種類:
名稱 |
說明 |
1.自我基模 |
1.個人對自我的認知結構,包括自己的性格、屬性、社會角色等心理表徵與事例。 2.自我基模中的訊息存在於認知結構中的節點,節點兼具某種程度的聯結,其觸發取決於特定情境,影響個人的感覺、思考與行為。 |
2.人的基模 |
對於某特定的人的認識,會被組織成有結構的訊息,進而影響與對方的社會互動。 |
3.角色基模 |
將社會角色具有的行為知識組織起來的認知結構。 |
4.事件基模 (腳本) |
描述發生在某情境中的一連串活動。 相同的事件放在不同的文化中,會產生不同的腳本內容。 |
(三)基模的功能:
功能 |
說明 |
1.提供訊息處理的架構 |
1.基模能將新訊息與過去經驗連結。 2.節省訊息處理時間。 3.使人的生命經驗產生連續性。 |
2.有助模糊訊息的解釋 |
幫助解釋模糊或有多種解釋的訊息。 |
3.有助於回憶 |
1.基模會引導人的回憶。 2.訊息不完整時,人會依其基模補上缺漏之細節而產生錯誤。 |
二、何謂歸因?常見有哪些歸因偏誤?並各舉自己或他人的一個例子說明之。
(一)何謂歸因
個人對自己或別人行為發生的原因,所作的推論或解釋,稱之為歸因。
(二)歸因偏誤:
歸因 偏誤 |
說明 |
自己或他人的歸因偏誤例子 |
1. 高估 個人 而低 估情 境因 素 |
人們過度相信行為者的個人特質是行為發生的原因,而忽略情境與其他因素,稱基本歸因錯誤。 |
某晚一學生哭著進畫室找安親老師,她表示作業未在安親班完成而被打,我認為家長過於嚴苛,補唸也不需幾分鐘,沒必要體罰。 不久家長來說明原委,孩子將對另一事件之不滿遷怒於家長,被體罰是因態度太差。 由於家長在報名時曾提及孩子的作業一定要在安親班完成,因此對此事件,讓我在人的基模上將家長的行為歸因為過於嚴苛,而忘了客觀的對事件做全盤了解再下定論的錯誤歸因。 |
2. 行為 者與 觀察 者的 不同 歸因
|
行為者傾向將自己行為歸因於情境因素。 觀察者傾向將行為歸因於行為者的特質因素。 |
一學生較平常放學時遲進畫室20分鐘,安親老師在校門口等了5分鐘未果,進他教室也沒找著,於是先帶其他學生回畫室。大家都認為他一定是跑去住在學校附近的同學家玩,而我也認為如此。 該學生到畫室後,解釋他在排路隊時突然腹痛,是去了廁所才遲到。 這名學生曾有在回畫室途中,未告知老師脫隊至同學家聊天數次之紀錄,因此這次晚到畫室,我亦將之歸因於貪玩而遲到,忽略了其他可能之原因。 |
3. 錯誤 的同 意性 效果
|
指高估他人和我們的一致性,即自己的意見或行為與他人相同的程度,大於它真正相同的程度。 |
畫室的一支燈管閃爍不停,安親老師向我報告燈管壞了,我心裡嘀咕著,雖沒規定老師要做教室硬體的維修,但換燈管是我認為容易的事,看到閃爍就應隨手換下才對。 事後向老師說明,以後遇到此種情形可直接換下,不需向我報告。她不好意思的表示,她從未看人換過燈管,也不會換燈管。 因自己會換燈管,且認為非常簡單,因此推論人人都會的錯誤歸因。 |
4. 自利 的歸 因偏 差 |
歸功於己、歸過於情境的傾向稱為自利偏差 |
某次段考,向來名列前茅的學生考差了,家長前來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他很贊同課後認真寫作業,不懂處請老師指導的作法。但他認為孩子那一次成績退步是因安親老師給的複習評量太少而考差。 孩子表示在考試時,他突然肚子痛,有影響到答題,家長認為孩子是找藉口,希望安親老師平時就給評量熟練,下一次一定會考更好。 該生一直以來都用考前給測驗卷的方式複習,在校成績常保持前三名,家長對孩子的表現亦感驕傲,也很感激安親老師的用心。但一次的失常,家長就出現質疑安親老師作法的自利歸因偏差。 |
三、試述影響人際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並分析自己吸引朋友、伴侶的原因。
(一)個人所感受到的親和與需求程度:
1.個人親和需求的程度:
(1)想與他人接觸,建立並維持關係的需求稱親和需求。
(2)高親和需求者會主動製造與他人互動機會,不喜歡獨處,積極維持與他人關係,並避免衝突發生。
(3)低親和需求者不主動與人親近,發生狀況時感受到的衝擊較小,對維持人際關係較不積極
2.情境提升親和需求:
焦慮、恐懼的情境,親和需求提高,希望與同樣處境的人做伴,以建立關係,並進行社會比較,降低焦慮
(二)時空的接近性:
時空接近性對友誼形成是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
1.即時回饋:
時空距離接近則互動增加、分享情緒、分擔壓力,好感逐漸累積,彼此情誼逐漸形成、加深;時空距離拉遠,在感情上會產生嚴酷考驗。
2.單純曝光效果:
重複接觸某個特定的人事物後,會對其正向評價或好感漸增的現象。接觸愈頻繁愈喜歡,熟悉後戒心消除,正向評價才會發生,前提是初次接觸不能是負面的評價。
3.自己吸引朋友、伴侶的原因:
時空接近性是個人吸引朋友、伴侶的原因。 在同一團體中相處,互動機會較多,可累積彼此情誼。個人易成為他人丟垃圾的對象,也常能適時解決他人之心煩與困擾,再加上不喜說三道四,頗得朋友之信任,更增加了人際吸引力。 |
(三)能力:
1.優秀能力的人比平庸的人更易讓人欣賞喜歡,更具吸引力。
2.優秀幾近完美時,距離拉遠,很難親近或喜歡,激起個人「不優秀」的自覺。但優秀者犯錯則會拉近距離,增加喜歡;平庸者犯錯更增反感。
3.自己吸引朋友、伴侶的原因:
個人擁有美術、書法專長,在團體中常有機會一展長才,因此較易吸引他人注意與欣賞。 |
(四)外貌的吸引力:
1.美貌的刻板印象跨越文化與國界,相信「凡是美的就是好的」。
2.美貌代表健康,具有吸引力與生育能力。
3.與美貌的人在一起,提昇了別人對我們的評價;若是陌生人,反而產生對比效果,評價更低。
4.美貌的人獲得較多注意力,有較多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以練習並發展社交技巧,達到自我實現的預言。
5.自己吸引朋友、伴侶的原因:
個人五官端正,且身高儀態佔了不少人際吸引的優勢,在團體中易受矚目,有更多機會參與工作與任務,因此亦結識新朋友。 |
(五)相似性
1.個人背景相似:
年齡、種族、學歷、家庭社經地位。
2.外貌吸引力相似:
即外表相配,評估自己的吸引力與條件,判斷對方是否在「可及」的範圍。
3.態度價值觀相似:
有助於拉近距離,增加好感。吸引力兩階段模式,吸引力和態度相似程度關係密切,首先先遠離態度與我們不相似的人,爾後在態度相似的人中發展友誼。
4.自己吸引朋友、伴侶的原因:
態度價值觀的相似,是個人吸引朋友、伴侶的主要原因。 朋友間相似的態度或價值觀,易受對方肯定,會快速累積好感,彼此情誼逐漸加深,能從閒聊的普通朋友進而成為知己,分享彼此的生活經驗與喜怒哀樂,關心彼此的生活與身心狀態。 |
(六)需求的互補
1.對方表現出的行為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則具吸引力。
2.需求互補假說可能因新鮮有趣發生在初始,最終還是會與相似的人在一起。
(七)回應他人對我們的喜歡
1.平衡理論:
當與他人關係不平衡時,會對個人造成壓力,個人會採取行動使關係恢復平衡狀況。
2.得失理論:
當我們逐漸贏得別人的喜歡時,個人會有肯定的感覺;但他人的喜歡逐漸消失,被否定的感覺會使我們更討厭對方。
3.自己吸引朋友、伴侶的原因:
個人不會主動結交朋友,周遭的朋友多是被動認識的,因此受他人注意與欣賞,而他人有進一步想成為朋友意念時,個人不太容易也不忍心拒絕他人的請求,但定會態度和善、真誠的與其應對。 |
四、何謂態度?態度如何形成?並分析自己如何形成環境保護的態度。
(一)態度的定義:
態度是對特定對象的情感評價。
(二)態度如何形成:
態度 形成 |
說明 |
自己對環境保護態度的形成 |
1. 認知 |
個體會理性估計事物的特性可以產生的獎賞與處罰而形成態度。 |
由於極端氣候愈來愈明顯,其所造成的災害也愈加劇烈,個人對環保議題也更加關注。 個人經由電視頻道習得氣候變遷之造因與減低影響之可行方法,再加上宗教團體宣達環保之重要與影響,且空大開設環保之相關課程,增強個人對環保與地球之永續發展新認知,若一人不重環保,將影響自己及下一世代之唯一生存空間之安危。 職是,個人環境保護態度的形成,部分來自於認知系統的產生。 |
2. 情感 |
基於情緒或價值判斷產生的態度,非基於客觀理性的評估。 1.個體的價值觀念: 如生命價值觀。 2.個體的制約學習: ①古典制約: ─個體喜歡或厭惡的事物,與另一個只有中性感受的事物配對出現,個體會對中性事物產生與原先喜歡或厭惡事物相類似的經驗。 ②工具制約: ─個體對某事物做出反應得到獎賞或懲罰,因而學習到對該事物的反應偏好。 3.觀察學習: 見他人的行為受到獎懲,而感同身受,學到某些行為反應是被容許或不被容許。 |
個人對環境保護態度的形成,是基於情感產生的態度: 1.基於地球需永續發展及給世世代代可生存、居住之空間,而深感環保之重要和必要,願意力行環保,從自身做起,並推廣環保觀念於周遭之親朋好友、學生和家長。 2.從電視媒體報導之氣候變遷所造成之影響,如海平面上升,讓某些島國國土流失,甚至滅國之可能,明瞭科技文明發展中的必要之惡,是可從日常生活中的小動作而減緩變遷之速度。因此為了讓生命都能安於其所居,定要落實環保。 |
3. 行為 |
1.人們依據自己所做的行為推論自己所持有的態度。 2.經由行為改變個人態度的兩個條件: ①人們在原有態度立場模糊不清。 ②缺乏可以解釋自己行為的理由時。 |
個人對環境保護態度的形成,是先由認知系統產生,再基於情感而堅定態度,而非從行為中推論自己的環境保護態度。 |